近期要闻 >>>
协会通知 >>>
预约走访 >>>
借助智能制造,生产线的一线员工明显减少
一条装备产业链加速崛起之路 “借助自贸片区建设的东风,宁波将实现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一跃。”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宁波自贸片区建设中提及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建设,与宁波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当前,全市正全力打造十条标志性产业链,其中涉及智能制造装备的就包括机器人产业链、智能成型装备产业链、高端模具产业链等。在当前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背景下,自贸区扩容或将赋予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更加开放协同创新的发展机遇。 如何抢抓宁波自贸片区建设的新机遇? 宁波市智能制造协会秘书长曾家军认为,宁波自贸片区落地后,宁波制造业发展有了新的试验田,需要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政策上有所突破,吸引更多的优质项目、人才落户宁波,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不断释放宁波产业的集聚效应与虹吸效应。 以上海为例,借助自贸区建设,近年来拥有国家级、世界级先进技术的企业陆续落户上海临港。 这个地处上海东南角,位于长江口和杭州湾交汇处的高端装备“智造之城”,通过一个个项目填补着国内外技术空白。 全球首款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处理芯片“寒武纪”,全球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ERX5,全球最大缸径980毫米的低速大功率柴油机,中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飞机发动机,中国首根国产12英寸单晶硅棒……自贸区建设让它们有了共同的“标签”——“临港智造”。 而在长城战略咨询宁波公司副总经理刘磊鑫眼中,宁波打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需要充分借助自贸片区体制机制创新优势,探索国际产业合作的新内容、新规则、新机制。 以离岸孵化期为例,去年12月24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首个面向国际科技孵化的离岸孵化基地成立。岸孵化基地启动后,将借助基地战略合作伙伴的平台技术和海外渠道对接长三角创新网络资源,发挥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强化开放枢纽的作用。 一条智能制造迎风蝶舞之路 在宁波国家高新区,一节节碱性电池在“黑灯车间”鱼跃而出,助力中银电池上半年产量同比增长18.9%,销售额和利润实现两位数逆势上扬;在鄞州区,自动化、智能化改造让博威合金生产效率提升1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20%,助力其今年一季度实现营收38.64亿元,同比增长14.94%……当你仍在惊叹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带来的巨大变化时,借助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已逐渐从生产制造的数字化,向设计研发、物流仓储、营销管理等全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智能制造是宁波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招。”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自2017年,我市启动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以来,一批先行先试的企业成为“宁波智造”的中坚力量。 一条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之路 “现在,全国有21个自贸区,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自贸区落地后,带来的政策红利,更要结合本地的产业特点、开放程度和发展水平,实现差异化发展,进行先行先试的探索尝试。”市商务局总经济师张琼华认为,宁波制造业发达、产业链配套完备。多年的发展积淀,不仅让宁波拥有全国最多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也使宁波在智能制造方面具备了坚实基础。 自贸片区建设后,宁波不光要打造标志性的重点产业链,加快推动智能制造,还要借助自贸片区建设的东风,构建智能制造开放发展新格局,制造业与服务业二者的相互融合,相互赋能,必将推动产业发展能级跃上新台阶,助力宁波成为开放型经济的“新高地”。 业内专家认为,宁波可深入落实“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提升境外经贸合作区运营服务能力,积极融入先进制造业全球创新链和供应链;允许重点产业的企业采取电子围栏等方式开展保税研发;探索开展进口高端装备拆解再制造业务,放宽再制造产品需经原厂授权的要求,允许试点企业对再制造原料开具增值税发票并进行税前抵扣,打通高端装备回收和成品销售“两头在外”的运作模式。 与此同时,宁波可进一步研究探索国际产业合作平台的新内容、新规则、新机制,推进中意(宁波)生态园、中新产业园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 也有业内专家认为,随着自贸区扩区,势必会引入更为先进的金融工具,加上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宁波制造业有更好的机会充分利用全球先进金融理念,强化以金融为代表的生产服务型工具应用,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