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要闻 >>>
协会通知 >>>
预约走访 >>>
(一) 经贸预警信息提示
2021年10月21日消息,应美国Coalition of Freight Coupler Producers于2021年9月29日提交的申请,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铁路货运车辆耦合器系统和组件(Freight Rail Coupler Systems and Components Thereof)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本案涉及美国协调关税税号8607.30.1000项下的产品。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预计将于2021年11月15日对本案作出产业损害初裁。据美方统计,2020年美国自中国涉案产品的进口额约为2795万美元。
2021年10月20日消息,越南工贸部发布2021年10月7日第2274/QD-BCT号决议,对原产于中国的和韩国的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又称果葡糖浆)作出反倾销否定性终裁,裁定中国和韩国涉案产品存在倾销,越南相关产业也存在实质性损害,但是无法认定涉案产品的倾销与越南相关产业的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决定终止本案反倾销调查。涉案产品的越南税号为1702.60.10和1702.60.20。2020年6月29日,越南对原产于中国和韩国的高果糖玉米糖浆启动反倾销立案调查。
美媒近日报道称,众多美国企业正以一种非常真实的方式感受到拜登政府对华贸易政策的影响。截至目前,拜登政府仍然延续前任政府对中国商品征收数十亿美元的关税政策。
在此背景下,众多美企不得不承受生产成本增加等种种负面影响。
今年10月初,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发表演讲,首次阐述拜登政府对华贸易政策愿景。令人遗憾的是,美国一方面称无意“激化”与中国的贸易紧张局势,另一方面却无视美国单方面挑起对华贸易战引发的恶果,无意于采取补偏救弊的建设性措施。
消息一出,许多美企纷纷表示失望,批评拜登政府的对华贸易政策未能为进口商提供所期望的关税减免。一些美国进口商直言,关税只是给美国人增加负担。
2018年。特朗普政府单方面挑起对华贸易战,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中美两国贸易合作乃至全球经济深受其害。美国经济同样因此受到严重冲击。英国《卫报》曾评论称,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战,几乎伤害了美国自身经济的每一个领域。
如今,摆在拜登政府面前的是一份惨痛的教训——穆迪公司调查显示,对华贸易战让美国失去了约30万个就业岗位,平均每个家庭损失约600美元。美国对自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中,超过90%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
还有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曾导致全球经济增幅收窄和贸易量下滑。
可以说,中美经贸合作“连筋带骨”,贸易战带来的打击会“伤筋动骨”。事实早已证明,美国挥舞关税和制裁大棒的做法,既妨碍中美两国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全球经济稳定。
同时,摆在拜登政府面前的还有一份严峻的现状——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冲击,美国经济复苏步履维艰。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个国际机构在考虑疫情继续蔓延、部分供应链短缺等因素后,纷纷下调美国经济前景预期。
此外,美国通胀高企。美国劳工部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9月物价同比上涨5.4%,超过市场普遍预期。
针对美国经济面临的持续通胀压力,40名美国参议员和300多家美国制造商早在今年上半年就指出病因:美国政府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致使价格上涨、产品供应短缺,推高了美国通胀水平。
无论是惨痛教训,还是严峻现状,都足以警示拜登政府:如果执意推行错误的对华经贸政策,不但伤人,更会害己,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尤其面对疫情全球大流行给各国经济带来的严峻考验,如果一味叫嚣“脱钩”、编织“铁幕”,无异于自绝后路。
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打贸易战只会带来双输。中国一贯坚定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坚持按照国际贸易规则办事。美国也应切实尊重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同中国一道努力,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中国经济复苏势头持续向好,在华美企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也创下疫情以来新高。日前发布的《上海美国商会2021年中国商业报告》显示,78%的受访美企表示,对未来5年在华业务前景持“乐观或略微乐观”态度,比2020年提升近20个百分点。
此前,美国各界有识之士也多次敦促美国政府削减对华商品加征的关税。拜登政府应当认真聆听这些声音,改弦更张,选择加强对华经贸合作的正确道路。
法国《回声报》10月18日发表文章《为何全球物流危机还会持续下去》,作者是德尼·凡西尔贝。全文摘编如下:
一些货船停靠在近海,要入港卸货需要等一周时间。而货运价格10个月来提高了4倍,在部分航道上甚至提高了近10倍。很多空集装箱堆在港口等待装船返回亚洲。由于缺乏原材料或零部件,不少企业的产出下滑……几个月来,全球物流处于紧绷状态,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卡壳了。
法国运输与物流企业联合会官员安妮-索菲·弗里堡指出:“今天,某些航道十分繁忙,而海运企业能提供的运力却有限。以前从未看到过这种剪刀差效应。问题已远远不局限于海运领域,而是整个物流链都受到了破坏。”
目前,很多客户不得不提前4至6周就准备好集装箱,之后还得准备接受大幅延后的运抵时间(走亚欧航线通常会延后一周)和高得可怕的“卸货延迟费”。这肯定会让进口商品的零售价水涨船高。
唯一的赢家是那些大型海运企业。据德鲁里航运咨询公司估算,各大海运企业2021年的利润总和可能会达到1000亿美元,是2019年的15倍之多。
面对如此困局有什么解决办法呢?解决办法并不简单,且难以很快奏效。在增加运力方面,海运企业自2020年夏季以来也并非什么都没做。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称,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全球集装箱海运运力增加了4.06%
但是,即便运力全开,海运企业也无法满足需求。由于全球多地经济纷纷复苏,全球港口吞吐量同比增加了10%。增加的部分运力因为港口拥堵而被人为地消耗掉了。弗里堡解释说:“海运公司给货轮下了指令,但它们不得不在途中停留。船只很难像往常一样周转,集装箱的周转时间比以往延长了20%。结果就是,13%的可用运力因船只无法按时进出港而被人为地消耗掉了。”
拥堵首先要归因于港口缺少人手。一位业内人士解释说:“现在很难招募到搬运工、港口操作员或卡车司机。这些职业受到疫情的影响。”
在解决这个难题之前,海运企业只能绕开那些最拥堵的港口,比如洛杉矶、新加坡、鹿特丹,希望把货运到不那么拥堵的码头,如法国勒阿弗尔或敦刻尔克。
美国沃尔玛或欧洲宜家等一些大零售商担心自己订购的节日商品无法按时到货,开始自己租用货轮运送商品。但是,这一开支巨大的救急办法难以持续。